金博体育。这种烹法在云南傣族生活中极为普遍,独具特色。傣族的烤常见的方法有:直接烤、净烤、卷料烤、填料烤、焐烤、包烤等。
直接烤就是将简单调味后的食物原料放在火上翻烤至熟金博体育。如:“烤糍粑”“炭火烤肉”“烤茄子”“烤蘑菇”等等金博体育。
净烤是将加工整理好的原料加盐、干辣椒面及其他调味料腌制入味后,用细竹条夹棍夹住,置火塘边或炭火上面烤熟。如烤鸡、烤鱼、烤鸭烤肉、烤菌、烤笋等。烤出的食物香味纯正。
卷料烤是将加工整理好的食物原料加新鲜佐料(如:青辣椒、小米辣、芫荽、香葱、蒜、苤菜、香茅草等)及盐、猪油腌制入味,用夹棍夹好,置柴(炭)火上翻烤至熟。如:“香茅草烤肉”“夹烤黄鳝”“烤笋”等。
焐烤是将加工整理好的食物原料加各种调料腌拌后,用新鲜绿叶包裹,埋在炭火灰中焐烤至熟。如:“焐烤菌子”“焐烤鱼”“焐烤牛肉”“焐烤鲜虾”等等。
包烤是将加工整理并用各种佐料拌腌入味的食料用鲜芭蕉叶、象耳叶包裹,置柴(炭)火或烧烤架上,不断翻烤至熟。如:“包烤猪脑”“包烤鸡”“包烤上树鱼”“包烤田鸡”等。
皮烹就是以羊皮为锅的烹法。今天,云南彝族的饮食生活中仍然保留着这种古老的烹饪技法,牧羊人在野外放羊,煮羊无锅,将羊皮的毛面用特别的泥巴糊严实,用麻绳将羊皮的四角分别拴在四根木桩上,架成锅状,注入清水,放入羊肉,点燃柴火将肉煮熟,然后取肉蘸用羊肉汤,精盐、花椒面、糊辣椒面、葱、姜、芫荽等佐料调成的汁水食用。
“蒸”这种烹饪技法在各地菜肴制作中运用广泛,既古老又时尚。即火在下,甑在上,甑底盛水金博体育,甑中放食物,用盖密封,煮沸后水产生的蒸汽将食物蒸熟。
“汽锅蒸”是云南菜中最具特色的烹饪技法。汽锅是云南建水特产,似钵而有盖,揭盖可以看到中央有凸起圆腔通底,这一圆腔便是“汽嘴”,简单调味的食物置锅中金博体育,置放在盛水的另一种锅或罐口上,用锦纸或布条将衔接处封严,再在罐底加热,水沸后,蒸汽由“汽嘴”进入汽锅,使食物原料中的汁液和蒸馏水融入汽锅底,形成汤汁直至将食物蒸熟。汽锅蒸出的菜肴原汁原味,汤清澈明亮,食物原料松软香醇,扒而不烂,滋润爽口。
云南的“汽锅菜肴”已成系列,如:“汽锅鸡”“汽锅鸽”“汽锅水鱼”“汽锅排骨”“汽锅牛肉”“汽锅肉饼”“汽锅鸡纵”“汽锅青头菌”等。加一些如虫草、天麻、三七、人参、佛掌参、花旗参之类的药材入内,可以防病治病、强身健体。
包蒸在各地菜肴制作中运用同样广泛。将改刀腌制好的食材用绿叶及其他可食性原料包裹,上笼用蒸汽将食物蒸熟的一种烹调方法。云南的包蒸菜肴的独到之处在于包裹原料。云南的植物资源丰富,包裹物十分丰富,除荷叶、棕叶、白菜叶、蛋皮、面皮、铝箔等外,还有芭蕉叶、竹叶、枇杷叶、芒果叶、水芋叶、山蒟叶、假蒟叶、嘎啦叶、柊叶、象耳叶、南瓜叶等等。
云南的“包蒸”的菜肴丰富独特,如“芭蕉叶蒸鱼”“嘎啦叶包蒸肉”“象耳叶包蒸鱼”“蒟叶包蒸鸭”“芒果叶包蒸鸡”“枇杷叶包蒸牛肉”“柊叶包蒸野鸭”“蕉叶包蒸马蜂蛹”“南瓜叶包蒸蘑菇”等等。云南的“包蒸”的菜肴整洁典雅,绿色自然,原汁原味,软润鲜香,不但有主要原料的香醇,还具包裹物的清香,是原生态的美味佳肴。
《诗经·小雅·六月》中记载:“饮御诸友,炰鳖脍鲤”,其中的“脍鲤”就是“生食鲤鱼片”。东汉许慎的《说文解字》中记载“脍,细切肉也。”汉刘熙《释名》云:“脍,令也。细切肉会其散,分其赤白异之也,乃令和之也金博体育。”秦汉以来,“脍”的食法较盛行。常见的有“生鱼脍”“生肉脍”“鲈鱼脍”“牛脍”“羊脍”“鹿脍”等。
脍就是将鱼、羊、牛等的肉分别切为细丝、片或剁细,拌以盐、酱、葱、姜、蒜、辣椒、醋等腌制后生食之。从古至今,脍食这种习俗在云南各民族中较为普遍。《云南志·卷八》云:“取生鹅治脍法,方寸切之,和生胡瓜椒椴啖之,谓之鹅阙。”景泰《云南图经志书·云南府风俗》云:“贵生食。”(土人凡嫁娶宴会,必用诸品生肉细剁,名曰“剁生”,和蒜泥食之,以为贵。)
如今,“脍食”在云南饮食文化中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,为云南饮食文化增添了独特浓郁的食风色彩。脍食的菜肴,重在选料,食材必须新鲜卫生安全,制作佐料多,风味独特。今天制作“脍食”,食材要选择经过严格检疫并消毒处理过的禽畜、海鲜等食料。如彝族的“皮肝生”;白族的“生皮”“羊肉剁生”;哈尼族的“猪血剁生”;傣族的“剁虾生”“剁鱼生”“剁蝉生”;苗族的“剁鸡生”“鸡血旺”;瑶族的“生鱼片”等。
关于舂菜的“舂”,在《说文解字》中的解释为:“舂,捣粟也”。造字本义是指双手持杵,捣搓臼中的谷物,使谷物脱皮去壳。在农耕文明时代,人们用石臼使谷物破碎或去壳的过程都统称为“舂”。世事难料,聪明淳朴的云南少数民族为了“仁爱”,却把这种传统的手工“去谷皮”方式转变为菜肴制作方法。
舂菜的工具简单至极,只需要一根木杵,一个舂臼,各种食材入臼,木杵一上一下,便可捣鼓出一道美味。简单成就美食的背后却蕴藏着关爱老人的“仁爱”故事。
相传,在远古时候,勐巴拉纳西(今西双版纳)的一座森林附近住着一位以打猎为生的盘坝(猎人)。猎人家里鲜肉不断,干肉不少,可家中两位无牙的老人却尝不到肉味。鲜肉绵软,无法吞咽,烤的干肉咬不动,嚼不烂,孝顺的猎人见老人只能喝汤,无法吃肉,心里感到不安。猎人和妻子不断琢磨,先是把精瘦的兽肉剁成肉泥供老父老母食用,创造了剁生这种佳肴。后来又把烤香脆的干肉舂成肉末让老人品尝,舂过的菜软烂入味,既使自己的父母尝到了干肉的美味,又创造了“舂”这种加工肉食的方法。
舂是将各种生(熟)的时蔬、野菜、野菌、野笋或熟的禽类野味、河鲜等食料,加精盐及各种佐料加入臼窝或竹筒中舂细后食用的一种方法。云南景颇族素有“舂筒不响,吃饭不香”的食谚,其中,以景颇族的舂菜最具特色。如景颇族的“舂鸡”“春鳝鱼”、哈尼族的“舂白参”,阿昌族的“舂鱼腥草”,傣族的“舂南瓜尖”,德昂族的“竹筒捣菜”等。